【安防知識網(wǎng)】兩年前,由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發(fā)表的一篇名為安全經(jīng)濟(The Security Economy)的報告中指出:隨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無線通信技術及二戰(zhàn)時期雷達技術的發(fā)展,四十年代中晚期RFID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討論。
Wikipedia講述,1946年,Léon Theremin為蘇聯(lián)政府發(fā)明了一種諜報工具,這種工具可轉發(fā)帶有音頻信息的入射無線電波。其工作原理是,聲波引起薄膜振動,振動輕微地改變共鳴器的形狀,從而調整反射的無線頻率。盡管這是一種無源的隱蔽竊聽設備,而非識別標簽,但它仍被視為第一個公認的設備和先于RFID的技術。
50年代是RFID技術的探索期,與RFID相關的技術紛紛問世,如遠程雷達鑒定系統(tǒng),辨別敵我飛機的系統(tǒng)(IFF)等。隨后十年,RFID技術獲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顯著例子包括美國農業(yè)部使用RFID技術跟蹤牛群。
到了70年代,RFID的第一次真正商用得以實現(xiàn),80年代開始被大量商用,期間主要由一些小公司引導這股商用潮流?,F(xiàn)代RFID技術的真正始祖是1973年美國人Mario Cardullo(他發(fā)明RFID標簽,并提出移動通信衛(wèi)星概念)發(fā)明的專利——一個帶存儲功能的無源無線電收發(fā)機。最初以反射功率無源設備實現(xiàn)于1971年,用于紐約港口管理局和其他潛在用戶。它由一個具有16比特存儲功能的無線電收發(fā)機構成,可作為收費設備。Cardullo專利覆蓋了無線射頻的使用,以聲音和光作為傳輸媒介。
1969年,投資者最早看到的商業(yè)計劃書中描述的應用領域包括交通、銀行、安防和醫(yī)療。今天,反射功率或共振反向散射(resonant backscatter)的RFID標簽,包括無源和有源的,均于1973年在Los Alamos科學實驗室問世。那是一個便攜式系統(tǒng),在915MHz頻段下運行,12比特的標簽配合使用。1983年,與該技術的字母縮寫RFID相關的第一個專利被授予Charles Walton。
Neff考察得出,80年代第一個RFID產品開始進入門禁控制領域,并約90年代中期開始占領部分接觸式門禁技術應用市場,這可謂RFID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暗谝淮鶵FID產品是低頻、只能讀取卡片的感應式讀卡器。某些第一代讀卡器擁有一個讀卡器電路以及一根獨立的天線,天線連接到內部的讀卡器電路?!?/P>
用戶唯一可見的部分是天線的封裝,有時封裝顯得過大且不太美觀。Neff記得,那些卡片很厚,通過超聲波將兩片塑料粘合或焊接在一起。在這個看起來笨拙得像蚌殼一樣的東西內封裝著RFID芯片和天線。
電路裝在里面,天線則裝在外面,天線和讀卡器之間的通信不容易被破解或竊聽,所以,這種解決方案十分安全。相對于一些簡單的組合式產品(讀卡器和天線都封裝在里面)來說,其破解過程也需要更懂RFID技術。
“由于RFID標簽使用的壽命更長更為方便,最終‘丑小鴨蛻變成天鵝',RFID也趕上了‘同伴'智能卡,”Geiszler比喻說道。RFID技術也被設法增強存儲和運算能力,與智能卡技術結合并伴隨行業(yè)標準化芯片技術一起發(fā)展。
“非接觸式智能卡系統(tǒng)通常可取代基于其它技術(一般為條形碼)的系統(tǒng)。一些遺留系統(tǒng)中仍在使用過時的技術,然而,在很多應用中(比如門禁控制和零售),用戶希望為某種應用配置某種技術,同時另一種不同應用則采用另一種不同的技術,但又不希望攜帶兩種卡。為了滿足這種“一卡通”的需求,廠商制造出包含兩種或更多技術的卡片,例如磁條碼、低頻、只讀感應、接觸式智能卡、非接觸式智能卡、條形碼以及其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