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山市楊曉楠駕駛奔馳車在市政府門前撞死人事件受到網民強烈關注。近日,警方對諸多疑問回應稱,附近三個監(jiān)控攝像頭沒拍到事故現(xiàn)場。而楊曉楠不是網友質疑的“官二代”,其父母任職政府部門但非“高官”。
這三只“電子眼”是如何集體“失靈”呢?辦案人員如此解釋:一,肇事路口的電子眼,因附近的地下商場多次發(fā)生盜竊搶劫案,而被調至地下商場;二,市政府對面的建行大廈上的電子眼,監(jiān)控的只是銀行內部的狀況,拍不到事發(fā)現(xiàn)場;三,馬路東側的中國銀行也有一只電子眼,但在事發(fā)時,監(jiān)控已關閉。
警方的解釋不可謂不嚴謹,而且,你還不得不感慨這些電子眼是如此的善解人意,精準運行,該攝錄時就攝錄,不該攝錄時,要么就被調離或壞掉。此外,這些電子眼而且還有特異功能,比如,警方說建行大廈上的電子眼是用來監(jiān)控銀行內部情況的,這就像一個人的眼睛一樣,能夠看得到自己的臉。如此人性化而具特異功能的電子眼,大約可申請世界專利了。
三只電子眼,早不失靈,晚不失靈,為何偏偏就在肇事時失明了呢?這豈非咄咄怪事,又焉能不引人更加疑竇叢生!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度,這三只電子眼的失靈,與當?shù)毓俜降母深A有著莫大關系。在我看來,監(jiān)控錄像的集體“失靈”,源于特權的復活。特權一作怪,真相便被扭曲,這大約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從官方的回應來看,對于“駕車撞死人”這一事實,當?shù)鼐绞浅姓J的。但警方為何要糾纏于視頻這一細節(jié)?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有網民稱楊曉楠實為頂包,真正的駕車者是一名醉酒的男子。這是此案的關鍵之處,而監(jiān)控錄像恰恰是證明這一細節(jié)的最關鍵的證據。于今,監(jiān)控錄像集體“失靈”,而公眾又無證據,真相也就成了浮云,任由官方涂抹粉飾了。
莫怪公眾的質疑,這實則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當信息被權力者所壟斷時,而權力者又不潔身自好時,則無論權力者怎樣百般解釋,都難以消除公眾的疑慮。顯然,公眾的習慣性猜想,是對公權的不信任。公權若想贏取民心,不能單單地將公眾當做信息的接收器。換言之,公眾不僅僅有“權利”知道真相,而應當有“權力”約制公權的不作為、濫作為。只有這樣,監(jiān)督的陽光才能照到權力的暗角。